top of page
陸生聲明.png

Stop the Wall: 陸生在2020

2020年7月2日更新

序言

Anchor 1

     在新自由主義壟斷結構下,因為跨境流動的軌跡與壁壘,產生出越來越多的非公民。在各國內部,人權被收束和化約為公民權,公民與非公民的邊界對非公民執行著權利、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排除。在COVID-19爆發後,台灣政府先禁止了陸生、港澳籍及無居留證的其他國籍境外生返台就學,後規定可入境的境外生一律得在防疫旅館進行檢疫;在後續邊境管制逐漸放鬆時,先是開放無居留權卻「有用」的商務旅客、外籍勞工等入境,後開放被認定為「中低風險」國家境外生返台,最後才是陸生。在整個境外生返台進程中,台灣社會的不同行動者──國家、政客、資本家和本國公民──對境外生的排拒,以不同方式顯現了新自由主義構造下對生產與再生產的調動,及對非公民的治理方式。

     國家第一時間禁止陸籍、港澳籍境外生入境,自然有當時疫情爆發地域的因素,但依國籍而非旅遊史或接觸史甄別入境者風險並非科學,亦包含了台灣邊境管理的種族主義和冷戰邏輯。國家率先開放作為命脈的在資本周邊的商務旅客,後續開放本地必須的勞動力──外籍勞工,並優先安排他們入住防疫旅館和集中檢疫所。對於國家而言並非必須的境外生,被拖延到資本與勞動力之後,且境外生入住防疫旅館時的訂房困難與經濟負擔,不被國家理睬。實際上,境外生不只是台灣高教產業的消費者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助力,也是實際的、較隱身的勞動者──不論是在大學內的研究工作、助理工作、在大學外的打工,還是在高教產業的產學合作名義下被迫進行的「假唸書,真打工」;並且,他們也是未來的本地勞動者,及台商企業在大陸及東南亞的人力資源,是台灣提升全球人力資料佈局競爭力的資源。但是,在疫情這一危機時刻,國家要穩固共同體的合法性,其首要任務便是及時且有效的邊境管理,運用「國家安全」、「國民健康」的修辭操弄社群的邊界,以維繫國家安全存續。

     我們看到兩黨政客也在境外生(尤其是陸生)返台事件中紛紛表態。因為作為非公民的境外生在掌控本地政治的代議制中沒有位置,依靠選票存續的政客要麼為高教資本、台商資本代言──支持境外生返台,以維持本地高教產業,並為台資提供潛在勞動力;要麼為民族主義代言──反對境外「危機」入境,以保護本國人安全為優先;要麼為現代性意識形態代言──支持港生返台並反對陸生返台,以維繫台灣在東亞區域內的反共及民主意識形態的合法性。正如他們在過去十年間的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和陸生納入健保的爭議間的表態一樣。

     本地高教產業的資本家或資本周邊人,自始便支持儘早讓各國境外生返台就學。這首先是有從表面便看得到的要賺境外生學費的原因,境外生的學費是本地學生的1.5至2倍。更因為台灣高教產業在市場化方向上、在少子化困境中,必需境外生才能生存下去,以及進而提升在新自由主義結構下的國際競爭力。

     疫情期間的台灣民眾(本國公民)幾乎一面倒地反對境外生返台,與境外生相關的網路空間充斥著「不要來台灣傳播病毒」、「不爽不要來」、「滾回去」、「有種去中國維權」等等仇恨言論,以及「本國人優先」的話語。在危機時刻,本地社會內部的階級、族群等邊界似乎被暫時地超越了。壟罩人們的是本國人/外國人、公民/非公民、民主的/威權的劃分,據此塑造出穩定的「社會安全」與共同體想像。同時,戰後台灣社會的「恐懼政治」至今仍起著操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總有著不可預期的暴力──不論是戰爭還是「亡國」,中國大陸/大陸人的「入侵」可以隨時激發個體的恐懼。尤其是當面臨近幾年的兩岸緊張、同時面臨一場由大陸爆發的疫情,「亡國」的恐懼與個人的「死亡」連結起來,恐懼政治成功地調動起對大陸人/陸生/陸配的絕對排拒。

     事實上,不論是政客、高教資本還是本國公民的反應,不外乎都是基於國家在新自由主義之下對生產、再生產的調動,以及危機下的治理。在此進程中,不論哪一方對境外生作為非公民的指認,都凸顯著台灣的公民與非公民在入境、居留、社會福利等權利上,以及種族、階級上的區分。然而,本國公民以為憑藉排拒非公民,就能因為「公民身分」而應被優先賦予「公民權」,實則是一個虛幻的泡沫。「公民」身分並不像本地公民想像得那樣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與健康;相反,國家之下的「公民」身分不過是國家調動生產與治理的修辭術,讓本地公民加固共同體想像,依此維繫危機下的穩定。

     其實,越是在危機時刻,公民身分就越是不穩定,邊界的效應越是凸顯出來。在本地社會叢生的邊界之下,危機之下各式人權、社會權與政治權愈發無法超越本地的階級、族群、性別的劃分,並不存在本地公民間真正平等的公民權──譬如他們在面對疫情下的行業與個體經濟補助、高價防疫旅館、對異議聲音的壓制、衛生資訊流通等面向時都處在不同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公民身分本就是流動的,即便在日常,某些法律上的台灣公民會隨時成為性別上的非公民、族群上的非公民或經濟上的非公民……

     因此,境外生(以及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無國籍人士)在台灣社會中都是作為「非公民」存在,因為公民/非公民的劃分而在政治上、權利上、意識形態與文化上被排除的處境。縱使我們的行動大多直接訴求境外生的相關權利,我們並非限縮於為非公民爭取到「公民權利」的權利論述與運動。我們的論述立足於對於非公民處境的呈現、對於公民/非公民差別待遇與社會疆界的批判,我們期待構築「共同生活在台灣的社會成員」的基進視野,為台灣社會運動補足非公民的視野,亦是期待自身可以成為邊界叢生的社會中讓邊界兩側的人們得以相互遭遇、相互對話的仲介者、翻譯者。

專題內容

  陸生與準陸生的聲明:不要讓陸生消失,希望持續開放陸生赴台就學

  愛著臺灣的「我們」:無法回「家」的非公民觀點

 
---------------------------------------------

文|編輯部
圖|Liberaider
日期|2020年7月2日更新

 
 

 

 

bottom of page